认识 | 跟写作有关的问题

1 写作记录

2006年,在大学里,我开始写人人网,后来也写新浪博客。2013年之前,主要在这2个地方贴文章。
2010年,开始写微博。
2011年,在知乎写问答,主题包括:社会科学、生活方式、工作、自我成长。
2015年,整理了十年文本。
2016年,萌发自己建立一个博客的想法,不想在其他平台写内容了。所以那一年,不写知乎了,几乎也不写微博了。出于工作需求,微博偶尔会有几条。
2017年,学习python,想建立一个独立博客。但并没有在那次学习中,实现不了个人博客的目标。我就找了个爬虫,把个人微博上的内容全部爬下来。
2018年,10月份国庆节假期,用hexo成功搭建好个人博客。

各平台内容产出统计

平台 时间 数量 字数
人人网、新浪博客 2006 ~ 2013 150(毛估) 23万
微博 2010 ~ 2017 1008 4.7万
知乎 2011 ~ 2016 38 4万(毛估)
播客 2018 ~ 2019 40 10万(毛估)

记录时间,十年一梦

早年,我喜欢在人人网,新浪播客写文章。2015年,花了大概半年的时间,用质性文本分析的方法,整理过去的文本。

内容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分了几个类别:生活、友情和亲情、亲密关系、心灵成长、豆瓣(读书、音乐、电影、电视剧)、时事评论、自我和梦想、求学和事业

文本大多数是日记,也有一些是感想。现在看上去,我的想法并不成熟,但是可贵的是我坚持去想了,并且这些东西我现在还珍存着。

2005 ~ 2015,整整十年的时光。2005年我19岁。我是厦大的新生,带着对未来的各种好奇,坐着火车去厦门,在厦门的海边感受到阳光的灿烂。2015年,我29岁。结婚了,做着一份工作,生活在上海。

十年的文本记录,让人对时光的变化有很具体的感知,往事在脑海中穿梭,过去的自我,和现在的我絮絮叨叨,好多话说。那些话,模糊又清晰,仿佛是梦。

呵,十年一梦。这种对时间度量的感知,对当下的生活是当头棒喝。惶恐着,踌躇着,茫然着,不知道怎样生活,才是最值得的?

过去的时间一晃而过。伤心的过去了,讨厌的人过去了,纠结的日子过去了,糟糕的人际关系过去了,光辉和灿烂也逝去了,勇敢和冲动也过去了,又烦又傻又可爱的关系也过去了。

对接下来的十年又十年充满恐惧感,不知道如何前行,不知道选择对不对,不知道生活环境会不会发生巨大变化,不知道我们这代人有没有好的福气度过去?

过去十年,我的理想是什么?现在我都实现了么?未来十年,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现在该做哪些一步一步靠近?所以第八年, 我要达到什么程度?第五年,我要达到什么程度?第三年,我要达到什么程度?明年,我要达到什么程度?明天我要怎样?现在我该做什么?恨不得To Do List上面都是意义满满的行动。可是To Do List写满了,发现无事是值得立马做的时候,又陷入一种空虚,产生现在的生活是否值得的焦虑。

认真回顾自己做了一个怎样的十年一梦,希望自己有好的二十年的一生。

角色转变,破茧成蝶

大概从知乎开始,我会有意识去构建自己的专业形象,职场形象。回答的问题大概分为4类,分别是社会科学,工作,生活方式和自我成长。社会科学是我一直以来的志趣和专业所在,工作,生活,自我成长这三部分,大概是青年人的核心生活命题。

人生母题,诉说烦恼

搭建好播客之后,写过一篇文章,说自己为什么要写博客。原因是,烦恼是我的人生母题。我有倾吐烦恼,自我表达的需求。

回头看自己三十多年的成长和人生,真的算顺利和幸运:原生家庭和谐,有一点学霸体质,顺利985,颜值也还行,恋爱过几次,最后嫁了善良的男人,生了可爱的孩子,现在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大环境,无论是天意,人意,风险无处不在。

即使我对当下很多大的事情都是满意和安心的,但我还是有很多很多不开心,那种每天都可能看到的悲剧的恐惧,让我很难开心起来。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非常生动的画面,像游戏中的场景:我在一个非常天堂的度假酒店,喷泉在阳光的反射光中像碎钻一样。走来走去的住客,穿着舒适得体的袍子,挽着旁边的伴侣。我在其中可能是一个管理者,可能是一个住客,但是我平静的观察这里的风景,然后我走着走着,走到酒店的最边上,被看到的景象震惊了:下面是万丈深渊,深渊里是破烂不堪的棚户,衣衫褴褛的贫民,有一些人正在通过绳梯往上爬,爬上来,哪怕在这个天堂酒店谋一个服务员的职位,也比在深渊下,永无新鲜日光照耀进来的屋子要好。

作家会重复某一类故事。甚至,对某些作家而言,他的一生,就是在重复讲同一个故事,这就是母题。有的作家的母题是寻找,有的作家的母题是家庭和爱,有的作家的母题是探索和不屈。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人生母题。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更偏好写作、阅读哪一类话题的内容?或者对什么问题一直耿耿于怀?深入下去,持续挖掘吧。你写的文字也将重新塑造你的人生意义。(认知写作课)

烦恼旋扫旋生,烦恼,是我的人生母题。正如《悲惨世界》那段我很喜欢的论述。

你是一个人所说的幸福的人吗?好吧,可你没有一天不是忧心忡忡的。每天都有它的大烦恼或者小操心。昨天你曾为一个亲人的健康发抖,今天你又为自己的健康担忧,明天将是银钱方面的麻烦,后天将受到一个诽谤者的攻击,大后天,一个朋友的坏消息,随后又是天气问题,又是什么东西砸破了,丢失了,又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儿,却又问不过良心或是脊梁骨不够硬;另一次,是公事进展问题,还不算上是内心的种种痛苦。没完没了,散了一片乌云,又来一片乌云。一百天里,难得一天是充满了欢乐和阳光的。还说什么你是属于这一小撮享福人中间的,至于其余的人,他们待在那种终年不亮的沉沉黑夜里。

我的生活里,没有那么多不幸,可幸福也并不纯粹,烦恼像落叶,旋扫旋生。

我也相信,倾吐烦恼,自我表达不完全是倒垃圾。这个过程里,会抖落出很多东西,野心,情绪,情感,诗句,想法,灵感,方法,成长,乐趣……

讲自己的故事,构建自己人生的意义。让野心有奔跑的赛道,让情绪有流动的河床,我还要收集露水一样的诗句,一生无憾。

作品意识,青涩初现

其他陆陆续续发布在一些平台发布过内容。带有一些些尝试,但是想得很简单,品质感不高。

简书发布几篇文章,主是社科类的,也收到过打赏。但是我自己不是很满意,后来也挪到博客去了,做了删减和修改。

头条之前是想研究它的规则。也费尽写了10篇原创,但是头条的要求挺高的,原创没有通过,也把文章挪到播客,做了删减和修改。

豆瓣早年写过几篇书评,整体书评质量都挺低,最后一篇是2019年写的,明显有提升很多。

朋友圈内容输出比较少,包袱比较重。

因为在喜马拉雅工作,发过3张音频专辑:

为宝宝唱英文歌:UGC
婚礼上的音乐:优质,但是数量少
阴阳师·晴明的庭院:工作用专辑

很早的时候,有考虑过认真策划《为宝宝唱英文歌》这张专辑,一方面自己当时刚成为老母亲,想法非常多,另一方面也是工作方面原因,想体验做专辑,但是后来就弃了。原因是当老母亲已经油掉了,另一方面也是工作原因,知道这样的内容毫无竞争力。

作品,中年人的解药

最近几年,持续和焦虑心情对抗。而我能找到最佳的良方,就是作品。

作品是持续创造价值:持续做事,做有智识含量的事情。例如:app, 优质论文,用心的在线教育课程,博客专栏,图书等。—— 阳志平

作品是数据炸裂的案例。是结果,个人的努力和才华到极致。—— AG

卖艺维生,作品不行,是原罪。—— 郭德纲

自此,我可能不会向之前那样,随意书写,而是有意去创作。

工作场合,通过作品立业。做关键项目,设计好的方案,拿好的结果和数据。

个人生活,通过作品去安身。区分关系类型,通过言行体现自己想要树立的专业和品格,保持输出量,开展独立项目,追求输出的质量。

独立项目,重点还是继续推进博客:https://yiiina.github.io/

同步方便的话,简书和头条会当做一个平台去同步。

整合之前我比较有热情,各平台发布过的内容,目前策划中的主题包括:

优先级 主题 关键词 完成度
P0 写作的认识 写作 元主题
P1 非虚构 写作
P0 天真的社会心理学家 学习 兴趣使命 较高
P1 读书笔记 学习 较高
P1 生活的设计 兴趣
P1 运营的原理 工作
P2 蓝色鱼 养娃

另外,尝试做播客节目,做华语播客的步道者。主题和博客也相关,如果博客内容比较成熟了,就会考虑做成播客节目。后续会策划,并逐步上线。

2 写作反思

我是喜欢写作的。

后知后知看,我是喜欢写作的,不然不会持续写十多年。
以前的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的语文成绩是所有学科中最差的。
说起来文科也没有那么弱,历史,政治,我也能考出年级前几。
只有语文,一直中不溜秋,提不上去。
从来都找不到阅读理解的规律,掌握并得心应手地去应用写作的套路。
我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写书也被拒稿。

”我的语文不大好,文本自由,主旨散漫。“2015年我整理自己文本的时候这么评价自己。

我是需要写作的。

工作:研究,运营,产品,从专业到职业,安身立业
学习: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理想:社科科普,创造作品,传播模因,影响别人,让更多人自我,让世人的精神更多广义理性
生活:巨量信息爆炸的情况下,我也需要输出,来卸载负能量的信息

写作对我来说,是个人的表达需求,内在的驱力。

可是我的写作包袱也很重。

我是期待分享的。

我喜欢整理有价值的内容,并期待分享出去,我觉得传达有用价值,给人能量,很有意义。
哪怕工作上,值得分享的内容也有很多。
但我在分享的时候有很多纠结点,消耗我的时间和精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表达包袱在哪里?

作为一个平台,第一考虑的是内容,会不会被用户喜欢,会不会触达红线。其次才是创作者,是不是安全和方便。
看到太多账号被封,内容寄托在平台是有分险的。
我想去备份自己微博内容,一千多条根本没法一条条复制黏贴,很多工具都被微博反爬,好不容易才把自己的内容爬下来。
关注越来越不受控制,会被推送很多营销内容,浪费时间,完全没有早期冲浪的快乐和惊喜。
可玩的内容平台越来越多,但多平台维护迭代很不方便,很费心。
自己的强主题和强意图,希望有明确的对外输出的流程和计划,不要被各种混乱信息带着走,自己的秩序也趋于无序。

2 写作教育

回顾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阅读和写作,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分为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学类有小说和散文,实用类有新闻和传记。

写作要求,高考题目一般是,给一段材料,然后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多数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般是记叙文,散文,小说,议论文等。很少的情况下,会给比较明确的场景,比如演讲稿,信,观后感,慰问信等。

阅读文体和普通人甚远,新闻和传记,是专业人士的问题,文学类,是艺术表现。
高考常用文体也很难把握,记叙文很容易变成流水账,议论文的逻辑都混乱,而散文变成矫揉造作,小说对写作者的想象力,文字表现力也有要求,其实都很难写。文体特征明显,其实最好每种文体把握不好,都写不明显。

结果是,被教授的写作套路和方法,大多数是我掌握不了,写作文的自我效能感很低。

语文教育重审美,轻逻辑和真实,也是让人无感甚至反感的。

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在自己的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出版没多久之后自杀了。她热爱文学,但人生一切的美好却被语文补习老师毁灭。

生前一个访谈里,她谈自己的写作,提出一个命题:艺术从来就是一种巧言令色而已?她的结论是,自己整个小说,从角色,到书写行为本身,都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诡辩,都是对艺术的真善美的质疑。一句话来结束,怡婷(小说中的角色)在回顾整个大楼故事的时候,有一句心里话,她说:“她恍惚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他们”。

我所厌恶的,也就是文学辜负林奕含的。语言工具可以轻松制造很多美,也会制造伪善,伪真。语文不完全是文学,文学不对真负责,而语文,广义的写作,需要包含真。

阅读理解的文章往往是作家范文。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这么写,想要表达什么?被吐槽很多年,然而并没有结束。

2018年浙江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使用了巩高峰的文章《一种美味》。全文描述了贫寒的一家五口拿着六岁的小儿子从水沟里捉到的草鱼烧鱼汤的情景。文章最后一句是这样:“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题目是:“诡异的光指的是什么?”考生终于活捉还在人世的阅读理解原文作者,作者发微博表示:“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哪里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

把审美题当作理解题。

很多遣词造句,真的可能就是作者灵光一现,或神来一笔。去强化一下,多点表现感。像一个画家,通过一点点调色彩,让画面更生动。但硬要给一个答案,说作者想通过这个表达他的什么思想,观点,隐藏的话,就太勉强了。但在阅读理解里,它是得分点。

写作比阅读题更令人困惑。高分套路是华丽词藻,名人名言,狗血例子堆砌。字句和修辞构建的形式美是有价值,我以为的写作,首先应该把话说清,把道理说通吗?没想过,艺术美是它的考核重点,我以为语文应该是语言和逻辑思维的教育,原来,它是艺术和美学的教育。

一个很大的误会。这个误会,就是我一直觉得语文阅读理解很难,只能瞎蒙瞎猜的原因:艺术本来没有标准答案;

是林奕含觉得自己被文学辜负的原因——文学是美的,但它是艺术,不是真理;

但我知道我喜欢写作,我要写作的,我有表达的热情。但燃起表达热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该称为什么文体?

万维钢的第一本书《万万没想到》说的是,如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去理解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在自序里他谈的是:科普的三个境界。万维钢说自己特别幸运,赶上了一个科学可以流行的时代。他认为:

未来所有值得让人读的文章都应该与科学有关,科学写作,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写作方式。

两个作者的表达引起过我的关注。

一位是万维钢,他的第一本书《万万没想到》最近出了台湾版本。这本书说的是,如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去理解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在自序里他谈的是:科普的三个境界。万维钢说自己特别幸运,赶上了一个科学可以流行的时代。他认为,未来所有值得让人读的文章都应该与科学有关,科学写作,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写作方式。

另一位是林奕含,她在自己的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出版没多久之后自杀了。生前一个访谈里,她谈自己的写作,提出一个命题:艺术从来就是一种巧言令色而已?她的结论是,自己整个小说,从角色,到书写行为本身,都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诡辩,都是对艺术的真善美的质疑。一句话来结束,怡婷(小说中的角色)在回顾整个大楼故事的时候,有一句心里话,她说:“她恍惚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他们”。

这两本书的作者背景,类目,主题,风格都不同,没有可比较的地方。我会同时想到他们,是因为他们都在谈写作,区别是,前者是科学写作,后者是文学写作。

想起在学校里学习语文的经历,老师教我们的是哪一种写作?

先说阅读,写作前的题目就是阅读题,拿来做阅读理解的文章,往往也是作家级别的范文。这道阅读理解题想必很多人被虐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这么写,想要表达什么?被吐槽很多年,然而并没有结束。今年浙江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使用了巩高峰的文章《一种美味》。全文描述了贫寒的一家五口拿着六岁的小儿子从水沟里捉到的草鱼烧鱼汤的情景。文章最后一句是这样:“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题目是:“诡异的光指的是什么?”考生终于活捉还在人世的阅读理解原文作者,作者发微博表示:“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哪里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

问题在哪里?明明是审美题,偏偏被当作理解题。审美的写作手法,一定要想有什么特别意义。这句话是不是可以去推敲?可以,确实用了修辞,写法很特别。那么,是不是一定是点了主旨或者背后还有意义?不是,它真的就是一种表现手法。作者有意去强化的,是表现感,画面感,可能只是灵光一现,或者神来一笔。这个像是什么呢?一个画家,通过一点点调色彩,让画面更生动,更有表现感。而你要编造一个答案,说作者想通过这种色彩表达他的思想,他的观点,他有话要讲但是藏着不讲——这种解释有没有很生硬,很牵强?作为阅读理解,它却是得分点。

和阅读题一样令人困惑,写作变成用华丽词藻,名人名言,狗血例子堆砌的高分套路。字句和修辞构建的形式美是否有价值?当然。可是,写作难道不是首先应该把话说清,把道理说通吗?为什么形式美是首要考核目标呢?我以为语文应该是语言和逻辑思维的教育,原来,它是艺术化的教育?感觉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会。

这个误会,就是我一直觉得语文阅读理解很难,只能瞎蒙瞎猜的原因:艺术本来没有标准答案;

是林奕含觉得自己被文学辜负的原因——文学是美的,但它是艺术,不是真理;

我认同万维刚说科学写作是更值得推广成为一种普遍的写作方式,——大多数人不是文学家,但是他们也需要写作,不是要创造美,而是沟通,表达,求真。

后来我看到一种写作的分法,是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是让我更舒适的分类方式。因为这种分发,区分了真和伪,艺术加工的程度区分。首先告诉你它的真实性,就减少欺骗你的可能,建立合理的预期。

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在《非虚构写作指南》的序言里说,每个人都可以进行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这一概念自2015年左右在中国广泛兴起。
“窄义”的非虚构写作,大多数为专业媒体机构所生产,讲求特稿体例,重视多方信源,通常需要较长的操作时间。
而“广义”的非虚构写作,则把这一写作类型开放给更多普通写作者,也更与国际上的非虚构写作概念接轨:

只要无主观意义上的虚构或者加工,无论日记、书信、散文、回忆录等文字,均可视为非虚构写作。

中国普通大众的写作,基本被局限于中小学的作文训练,毕业后便迅速与社会现实生活形成断层,仅有一小部分“文学爱好者”进行小说、诗歌等写作,散文这种文体也逐渐不受欢迎。而当代中国有太多太多生动精彩的真实故事,特别是个人故事,没有得到很好的记录和整理,殊为可惜。

大众的非虚构写作已经超越了媒体记录的功能,而成为一种与社会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跨界交叉的尝试。对于个人而言,其意义更远超写作本身。越来越多的写作者认为:

写作对于心灵疗愈、连接他人,传播知识以及当下所流行的社群组织,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写作是一种令人沉静的表达方式,它也更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和非虚构写作相对应的就是虚构写作。虚构写作比文学更纯洁,因为已经告知它是虚构的,所以不存在欺骗你的可能。文学则包含虚构的,也包含非虚构的。

3 写作思考

受众范围:基于邓巴理论,差序格局,置顶对不同人群信息传达的策略。

跟所有人,很多人直接地讲真话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你没办法去想象别人会用什么样的形式去理解你的话。那在那种情况下不同的人群是有不同的信息传递策略的。

信息传递的策略是什么,它也会涉及到一个时间维度,就是信息随着时间可能也慢慢会有一种扩散效应,我说真实的信息或者说。他的传播效应是什么?可能这也就是传播学在研究的问题。因为随着时间的维度,它的传播的一些迁移变化,可能也会倒推说,这一开始你的传播策略是什么?

对象 自己 亲密关系 纯洁关系 不纯洁关系 大众
是否会误解曲解 不会 不会 一般
策略 诚实 直接 看情况,支持,不涉及利益 主要表现,证据,竞争,偶尔纯洁 模因传播和影响力

从自己能看,到更多人看的过程从,从日记到博文,要做的隐私检查LIST

排查隐私信息

  • 不用真实人名
  • 弱化个人情绪

写作层面

  • 排版优化
  • 字句修改
  • 文采润色
  • 文案黏性

内容价值提升

  • 增加实用信息,和文章来源
  • 对象感,在终端检查
  • 调性调整
  • 人格:天真,无厘头,积极,洞察,广义理性

写作文体选择:按照受众人数,和写作表现的价值,给到一个写作文体选择的指南。

设计,写作流程,平台选择,以及对应的写作工具支持

环节 方法 工具
输入 双拼、语音 小鹤双拼、讯飞语记
卡片 云同步 备忘录、坚果云markdown
文档编辑器 markdown MWeb
备份&多场景 云同步 坚果云
版本管理 git github

注:
markdown:用纯文本描述排版,让写作过程中,专注于内容,避免被排版干扰
git:可以随时找到不同时间空间下的版本

ChangeLog

2020-10-08 合并三篇篇文章
2020-02-21 跟写作有关的问题(中)初稿
2020-02-09 跟写作有关的问题(上)初稿
2017-06-12 科学写作和文学写作